棧板news:

歐盟碳關稅的可能發展

瀏覽:1268      發佈時間:2021-05-29 16:04:20 Share |

—本文引自 2021/05/18工商時報

文/陳鴻達 台灣金融研訓院院務委員

 

歐盟宣示將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後,各項配套也加快步伐推出,其中一項便是「碳邊境調整稅(CBT)」,簡稱碳關稅。為什麼歐盟認為碳關稅非常必要呢? 因為歐盟積極推動減碳政策,提高排碳者的成本。結果有些高排碳產業外移到其他國家,並且其他國家因為不用承擔減碳成本,因此產品銷到歐盟時便形成「不公平競爭」。這個漏洞若不補起來,歐盟加大力道進行減碳的結果,將造成更嚴重的產業外移,對全球減碳也無實質的意義。

 

因此歐盟規劃利用關稅來修補此漏洞,對於來自其他沒有課徵碳稅或實施排放交易的國家,將對其高排碳商品課徵碳關稅,讓這些進口商品與歐盟本地的商品不會有不公平競爭的情形。這道理很簡單,但在制度設計以及後續的行政手續就有相當複雜性了。目前歐盟尚未公布相關細節,以下就來探討其可能發展。

 

碳關稅的可能設計

有人主張,進口到歐盟的高排碳商品,也應納入其「排放交易(ETS)」,承擔相同的碳定價。例如歐盟目前對主要排放源的溫室氣體排放都有設限,業者若不夠用就要到交易市場購買排放權。假設某業者每生產一單位商品需排放3噸溫室氣體,但歐盟只核配2噸排放許可給他,該業者就必須購買1噸排放許可的差額。

 

實施碳關稅後,歐盟外的某業者若生產一單位該產品需排放4噸的溫室氣體,比歐盟核給其國內業者還多2噸,那麼歐盟將要求他到歐盟碳排放交易市場購買2噸的排放許可。這樣看似非常公平,但行政成本恐怕非常驚人。首先每批出口到歐盟的商品都要提出其碳排放證明,然後購買碳排放的差額,這不管對業者或歐盟官方的行政負擔都非常沉重,背離了大家希望的貿易便捷化。同時也可能發生另一種「碳洩漏」,例如歐盟外的商家會將排放最少的商品賣到歐盟,排放較高的商品賣給其他國家或國內自己用。


因此歐盟比較可能的做法是,以每個國家的平均排放情形,來計算來自每個國家的商品,必須購買多少單位的排放許可差額。也就是說來自台灣的相同商品,每個業者都須繳交相同的碳關稅。那來自台灣商品跟來自韓國的商品,誰要繳交比較多的碳關稅呢? 這將取決於每個國家的平均碳排水準,碳排差的當然要負擔較高的碳關稅。如此制度設計也符合WTO規定的精神,不會被各國質疑有歧視行為。

 

除以上可能規劃,也有可能就依歐盟每類產品目前負擔的碳成本,來課徵同類進口商品。如此作法將大幅簡化行政程序,且不會因進口商品對碳排放許可的需求,而造成碳價格的劇烈波動。

 

如何豁免碳關稅

歐盟一直強調,他們不是要打貿易戰,而是要修補「碳洩漏」的漏洞。因此,他們的碳關稅也都會有豁免條款,只要貿易對手國在其國內也有跟歐盟類似的總量管制,生產過程承擔相同的碳定價或碳稅,不會造成不公平的貿易競爭,不會讓歐盟業者產業外移到該國,就不用被課徵碳關稅。

 

這也是為什麼國內有人主張,趁著歐盟要課徵碳關稅之前,我們來規畫台灣的碳稅制度。適當的開徵碳稅,台灣就可能豁免於歐盟的碳關稅。並且碳稅的稅收是留在國內,可以供政府各項建設之用。而被歐盟課徵的碳關稅,錢當然是進入歐盟政府的口袋中。

 

此外,根據研究指出,歐盟若針對每噸二氧化碳排放課徵30美元的碳關稅,出口相關產品到歐盟的廠商,其獲利將減少20%。該怎麼做應該很清楚了。